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北宋川蜀地区铁钱的演变探析 ——兼论交子“(3)

来源:中国物价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0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以粮价为例,有关北宋初年川蜀地区米价的记载,韩琦说:“公尝以蜀地素狭,游手者众,事宁之后,生齿日繁,稍遇水旱则民必艰食,时米斗直钱三十六

以粮价为例,有关北宋初年川蜀地区米价的记载,韩琦说:“公尝以蜀地素狭,游手者众,事宁之后,生齿日繁,稍遇水旱则民必艰食,时米斗直钱三十六”[8],这段记载时间应为张咏第二次出任益州知州之间,即咸平六年(1103年)到景德三年(1006年),准确的来说应当把时间界定到景德二年(1005年)以后。因为在川蜀地区一斗米计36文,这36文不可能是小铁钱,只能是景德大钱。按照景德大钱与小铁钱的比值,可推算出当时一斗米值小铁钱360文。从米价的计价上来看,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作为计价的货币铁钱,已开始发生变化,即小钱向景德大钱转化。其后关于川蜀地区的粮价的再次记载,要到仁宗时期了,至和五年(1054年),赵抃上奏:“每斗直大钱二百直一百三四十文以下”[9]9。这时期的米价已是景德年间的4到5倍了,可见铁钱的购买力下降了很多。按照货币理论,这里的大钱应是指每贯重12斤10两的祥符大铁钱,同时可以看到官府在计米价时,用的已经是大钱了。熙宁初年,吕海和刘述奉朝廷诏令到四川均定职田,“遂计实直纽作稻谷一色,每斗中价百有二十”[3]4143,这里的一百二十应是以祥符大钱计价,因为这时期的小钱已经退出流通领域了。一般来说,米价是稻谷价的两倍,那么四川当时的米价应是二百四十文左右,这里的米价也是指祥符大钱而言的。熙宁九年(1076年),周尹向朝廷汇报川蜀地区的盐价,“日近成都府路盐价涌贵,每斤二百五十文足,更值丰岁,以二斗米只换一斤盐”[10]6517,按此推算,这时成都府的米价每斗应为125文。熙宁十年,吕陶言:“米每石一贯二三百文”[11]5,因此每斗应是一百二三十文左右。通过上述粮价案例的引用,可以得出两点结论,第一,以铁钱做为计价标准的米价时常波动,第二,自从大钱出现以后,官府在计米价的时候,均用大钱计,说明此时小钱正在或者已经退出流通领域。

再以绢价为例。宋代川蜀地区绢价的记载,最早见于淳化二年(991年),宗正少卿赵安易言:“尝使蜀,见所用铁钱至轻,市罗一匹,为钱二万”[3]4378,为此,赵安易建议铸造以一当十的大铁钱。这里的二万是指宋初每贯6.5斤的小铁钱。宋初的绢价一般是罗价的一半左右,因此,此时的绢价应是每匹值一万左右。景德二年(1105年)根据范镇《东斋记事》记载,当时每匹绢是三百文,这里的三百文很明显是以景德大钱来标价的,换算成小铁钱则是3000文。天圣五年(1027年)益州知州薛奎说:“诸州军监盐酒场务并是衙前公认买扑勾当,其年额钱内有分数折变送纳细绢,每匹六千五百”[11]6810,这里的折算价是以小铁钱来计价的,且铁钱出现了购买力下降的情况。庆历六年(1046年)以前,年代距离不远,“银一两,细绢一匹,折钱九百至一千二百”[7]3827,此时绢是以一当十的大钱来计价的。庆历六年五月,“下三司议,以为银、细、绢直视旧虽增至三千以上”[7]3827,这里的三千仍是指的大铁钱,可见绢价回升。之所以认为上述两则材料绢的计价用的是大铁钱,不外乎有两点原因:第一,若以小钱计,绢的实际价格与所计价格明显不符,第二,至和元年(1054年)赵抃向朝廷上奏称:“近岁米贱每斗只直大钱二百至一百三四十文一下,官绢每匹直大钱三贯以上”[9]9,说明绢价在三贯时,价值较低廉且赵抃明确说值大钱。熙宁十年(1077年)吕陶言:“二年以来,川中现钱绝少,物价减半,银每两、绢每匹各值一贯四五百文”[12]15,又有《长编》载:“往时川峡绢匹为钱二千六百……近岁绢匹不过千三百”[7]7325,元祐年间,“蜀中比年……绢一匹乃为钱千四五百”[12]278,崇宁三年(1104年),“绢……每匹止折一贯二百文”[11]4150。上述部分材料说明在神宗以后,绢价均用每贯重12斤10两的祥符大铁钱计。

关于北宋银价的记载,根据现有史料列出以下几条例子,来看计价铁钱的变化。宋仁宗天圣五年(1027年),益州知州薛奎说:“今缘益州街市银两见卖小铁钱二十文千足”[11]6810,也就是二万小铁钱,这时银价还是以每贯重6.5斤的小铁钱计,到康定元年(1040年)时,宋政府明文规定:“愿入钱,二千当银一两”[3]4473,按大钱一当小钱十来计算,此时的二千明显是大铁钱,并且此时的大铁钱应当是每贯重12斤10两的祥符大铁钱。熙宁十年(1077年),吕陶在陈述免役法的弊端时,指出熙宁八年(1075年),川蜀地区官府规定的银价是每两折铁钱两贯三百文,而当时的市场价格则是每两折一贯六百文。到熙宁九年(1106年),官价则为每两折钱二贯二百文,市场价为每两折价一贯四百文。到徽宗崇宁三年(1104年),“每两止折一贯二百五十文”[11]4150。这说明当时用大钱来计价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物价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wj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8/339.html



上一篇:区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环节的风险管控
下一篇:基于石仓文书的清代物价数据库建设

中国物价投稿 | 中国物价编辑部| 中国物价版面费 | 中国物价论文发表 | 中国物价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国物价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